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苑风采 > 教师手记 >
教师手记

课例研究: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抓手——华东师大听肖家芸教授讲座有感

发布时间:2015-06-09 09:59:12   来源:

 

“华东师范大学”归来话收获之三

 

课例研究: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抓手

——华东师大听肖家芸教授讲座有感

   

516下午,华东师大听肖家芸教授做了一场题目为《教学课例研究与分享》的报告,使得我对课例研究的实施、意义、价值及过程有了全面、系统的认识,对指导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现略述之,与诸位教师共勉。

一、课例研究就在我们身边

课例研究并不神秘。其实,我们教师都在做,也经常做,那就是我们日常的“听评课”就可以说是课例研究的雏形。不同的是,我们平时的“听评课”做得不够深入,比较肤浅而已,根本没有达到“研究”的层次而已。在肖教授眼里,课例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进行有计划、有目标、有方法地研究,以达到改进与效果最优的效果。课例研究可分教学设计环节、课堂观察环节、反馈评议环节。

二、“同课异构”是有效的课例研究模式之一

肖教授讲到了三种课例研修模式:互助式课例研修模式、同课异构研修模式、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模式。可以看出,我校常用的“同课异构”模式赫然在列,是行之有效的课例研究模式。需要强调的是课例研究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探索与反思,相对平时的随堂课而言,目的性更强、指向性更明,需要针对核心问题,进行系统地归纳和理性地诠释,给同类以借鉴和启发。

三、“完美”的课不一定是好课

   课改背景下对“好课”必须重新认识,有些看似“完美”的课不一定是好课,这是因为课改背景下教学理念必须改变,“以生为本的教学观,民主平等的师生观,全员全面发展的学生观,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观”,这些都是足以颠覆传统的课堂的新思路、新理念。肖教授列举了一教师讲《我爱我的土地》的教学案例,从“深情地读、尽情地赏、纵情地仿”,老师与学生配合非常默契,看似非常完美地达到教学目标,这个在全体老师眼中的好课却被评为二等奖(不设三等奖)。因为在哪里呢?“设计太精、主导太强,控制太完美”,学生没有了自己思考、发现、质疑的时间和空间,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下,控制太完美反而不“完美”,因为给人以造假的成分。课堂应是发现与争鸣的地方,有“意外”,有挑战,这才应该是最真实、最本质的课堂,

四、课堂观察应注重四个“关注”

   课例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,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,是教学相长的必经阶梯。教育部、财政部在2010年制订的“国培”计划中明确提出了“学科为基础,问题为中心,案例为载体”的培训原则,更是把课例研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课例研究离不开课堂观察,肖教授提出课堂观察就注重把握四个“关注”:一是关注主导与主体。“教师以主导,学生为主体”可以说每个教师耳熟能详,问题是走上讲台却抛到“九霄云外”,滔滔不绝地讲,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,完全抛弃了学生的“主体”地位。要知道,教师的地位是“导演”,主要作用是“导”,目的是协调全体“学生”尽情地“演”,从“演”中的有所收获,有所感悟;二是关注活动与问题。“活”从思维层面上讲是“思考”,从知识层面上讲是“运用”;而“动”可分“内动”和“外动”,“内动”表现为动脑、动耳、动心;“外动”表现为动嘴、动手、动情。所有这些“活”与“动”都紧紧围绕一个词“问题”,问题直指课堂的核心,围绕核心问题又有许多相关问题组成,呈金字塔型框架结构。三是关注例子与类别。最有效地教学是教规律、教方法,通过一个个例子的掌握,引导学生触类旁通,驾一驭万,最终形成对这一类别的全面掌握;四是关注课内与课外。“课内为主,课外为辅”;“穷其课内,兼乎课外”、“课内得其法,课外练其功”,谨防打着新“课改”的旗号本未倒置。(作者:卢跃进)

 

 

 


上一篇:5%校本研究:乃学校的核心竞争力——华东师大听金忠明教授讲座感悟
下一篇:校本课程开发,其实很简单——听王斌华教授《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》有感

济源微信营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