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校园新闻 >
校园新闻

​北海中学研学之旅纪实 | 访杜甫故里悟家国情怀,探康百万庄园承“留余”智慧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13:19:48   来源:

北海中学2023级研学之旅纪实
——访杜甫故里悟家国情怀,探康百万庄园承“留余”智慧
 
为厚植文化底蕴,涵养家国情怀,2025年10月30日,北海中学组织2023级学生踏上了一场融合诗史文化与商道精神的研学之旅,在杜甫故里与康百万庄园的探访中,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精神对话。
当清晨的风裹着秋意掠过校园,北海中学2023级的研学之旅,便在晨光里正式启程。这一趟奔赴巩义的行程,是课本之外的课堂,是文化与精神的寻根之旅。
 
杜甫故里,叩响诗圣的精神长卷
车子载着雀跃的期待,驶向杜甫故里——这里是唐代“诗圣”杜甫的诞生地,从少年读书的“笔架山”,到晚年归葬的邙山,这片土地藏着他一生的精神脉络。
步入诗圣堂,展柜里的诗稿复刻本、“三吏三别”的场景复原,让大家触摸到他“沉郁顿挫”诗风的内核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尖锐,是亲眼见过安史之乱流民的泣血;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呐喊,是困居成都草堂时,仍念及天下寒士的赤诚——他的诗,从来不是“个人抒情”,是整个盛唐由盛转衰的“诗史”。
随后漫步“笔架山”(因山形如笔架、杜甫少年常在此读书得名),青石板路上的拓印壁画里,是少年杜甫“读书破万卷”的专注,也是“会当凌绝顶”的豪情萌芽——原来伟大的精神,早在年少的时光里便扎下了根。
“礼拜诗圣”仪式,让同学们在庄重的氛围里,与千年前的诗圣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最热烈的是“诗词大会”上,同学们讲起杜甫故事时眼里的光,争先恐后接龙杜甫诗词时沸腾的心,正是诗圣精神最生动的传承。
随着诗词大会的琅琅书声落下,诗圣笔下的烟火气与情怀还在心头萦绕——不知不觉已至正午,是时候暂别诗行里的“人间烟火”,奔赴现实里的“舌尖烟火”啦!
‍      
康百万庄园,解码“留余”里的豫商智慧
午后的行程转向康百万庄园——这座占地240余亩、拥有33个庭院的清代建筑群,是“中原三大官宅”(另为乔家大院、马氏庄园)之首,更是明清时期“豫商第一家”康氏家族的宅邸。从明代至民国,康家靠漕运、土地经营富甲十三代,兴盛400余年,核心密码便藏在庄园里的“留余”匾中。
听专人讲解中原三大官宅的规制,触摸古建木雕的细腻纹路,大家惊叹于中原建筑的艺术张力;而“留余”碑前的诵读,让“留有余,不尽之巧以还造化;留有余,不尽之禄以还朝廷”的训诫,成了刻进心里的标尺。告诫大家“留余”精神在今日的意义:是做人的谦逊,是做事的分寸,是豫商“善义”里的格局与温度。
在留余匾的家训智慧里沉淀许久,那些跨越百年的家国情怀与处世之道,仍在心头激荡。时针指向下午3点,一场沉浸式情景剧《河洛康家——山河赤帜》即将拉开帷幕,让我们带着对康家故事的好奇,走进光影交织的舞台,看百年豫商的坚守与担当如何鲜活重现,感受那份藏在岁月里的赤诚与热血。
从康家的治家、经商之道里,我们读懂了“修身、孝悌、教子”的处世智慧——原来,家风是跨越时空的成长指南。
当返程的车窗外晚霞渐浓,这一天的研学,早已不止是“参观”:同学们在诗圣的笔墨里,读懂了“家国”二字的重量;在庄园的“留余”里,学会了“分寸”与“格局”的智慧。这场研学是课本的延伸,更是精神的锚点,文化的温度,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光。
‍       


上一篇:重阳共叙桑榆情 初心不忘敬芳华 ——北海中学举办2025年“重阳情 丹心颂”退休教师座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