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博览 >
媒体博览

五评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

发布时间:2013-09-22 10:40:10   来源:

 

五评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

 

20130920 作者:编辑部   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

 

补齐减负系统工程的短板——五评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

 

  连日来,《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》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,社会反应的强烈程度、持续程度超出许多人的预期。对于减负规定,一些人的反应是不可能实施下去,有人统计从19557月有关部门发出第一个减负令,至今减负已被前前后后喊了9次。还有人指出,即使减负顺利实施,引发的社会问题,如课后补习热潮、招生中更多的不确定,也会让政策实施效果背离初衷。但是,在吵吵嚷嚷的声音中,有一个声音是一致的,即减负是个一揽子工程,需要家庭、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那么,减负这个一揽子工程中,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,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厘清减负的社会环境里究竟有哪些主要的不利因素,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这个一揽子工程的构成。

  减负与家长。家长是构成抵消减负效果的直接力量,小学生都明白学校的负担减下去了,妈妈会带来更多的负担。即使学校不能补习、教师不允许补习,市场上的补习机构如影随形,发挥对学校减负代偿作用。而且,政府还不能像对学校一样,禁止补习机构的正常商业行为。这样,不仅减负政策的效果出不来,家庭还增加了教育支出。

  减负与学校。学校反对减负吗?尽管减负令直接针对小学,但是,除少数学校担心影响自己的社会声誉外,大多数小学并不反对。没有作业,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少了,何乐而不为!减负如果真的造就一个严格执行上级命令、下午三点半就关门的学校体系,这个减负的副产品——一个低效、臃肿的公立学校体系,将会让我们花更长的时间去改革它,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公立改革已经说明了问题。

  减负与课程。为减负,政府一直征求普通公众的意见,这当然很好,但却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系统分析一下学生负担的来源究竟有哪些。考试竞争是直接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,甚至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性原因。课程标准在平衡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摇摆,学生评价方式、招生制度的落后,学校只会按照知识点考试,不区分选拔考试与达标性考试,不体现能力测试和内容测试之间的差异,都说明了教育理论、学业评价和测量方面的技术进步还远未体现在我国的考试、评价制度中。课程管理和考试评价制度落后才是学业负担重的直接原因。

  梳理不利于减负的社会环境,会迫使我们仔细想一下减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。如果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,释放学生的天性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那么,减负目标的实施至少有三个前提,第一,减负但不给补习机构留空间;第二,减负但不减学校责任,鼓励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;第三,减负要改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,迫使学校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和情感培养。这样说来,减负令需要学生作业,但小学要特色课程,只减不加,会启动传统体系的代偿体系,会促使传统体系演变成低效体系,这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。

  其实,对于减负的制度意义,国外学者可能看得比我们清楚。914日,隶属于美国三大电视网络之一的CNBC财经电视台的全球英文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教育计划——从芬兰的剧本开始?的文章,与众多的华尔街精英、投资界名人一起,讨论中国的减负令意味着怎样的教育改革方向。有学者认为这说明中国在朝着芬兰教育体制走,其主要特征是轻松、自然的教育状态和高质量的教育结果(芬兰在历次全球PISA测试中都名列前茅),而有的学者认为,中国在朝着美国实施国家考试之前的状态走,即持续的教育经费增长但教育质量下滑,工会力量强大但绩效问责缺失。这说明,至少在这些嗅觉敏感的投资界人士看来,减负令应该意味着未来中国基础教育方向的选择,如果仅就减负而谈减负,不考虑增加什么改什么,那视野就狭窄了。(编辑部)

  《中国教育报》2013920日第3

 


上一篇:四评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
下一篇: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高度评价我市教育工作

济源微信营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