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育教学 > 教学随笔 >
教学随笔

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障碍

发布时间:2010-10-18 08:15:58   来源:

农远工程的应用障碍

  信息技术教研组  卢跃进

 [关 键 词]农远工程 应用 硬障碍 软障碍 潜障碍

[文章摘要]由国家“三部委”组织实施的“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”工程,根本目的是将优质资源送到到农村中小学,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,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。然而,据笔者调查走访发现,这一工程在我市实施5年来,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。追根溯源,笔者发现了存在于农远工程应用过程中的一些“硬障碍”、“软障碍”和“潜障碍”。

[   ]

 “同在蓝天下,共享优质资源”。由国家“三部委”组织实施的“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”工程(以下简称农远工程),旨在通过“天网”、“地网”以及光碟播放等多种途径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中小学,从而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、村师资力量不足、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。然而,笔者对我市多所实施农远工程的学校调查走访时发现:国家巨额的投资,无人使用或低层次使用的学校不在少数。农远工程在我市实施5年来,并没有发挥最大效益,或多或少偏离了国家实施农远工程开展的初衷。

为什么会出现与国家意向不太相符的局面?如何才能让农远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呢?经过对近10所学校,40多位远教老师、管理人员的深入交谈,笔者发现了存在农远工程应用过程中的一些“人为”障碍,唯有克服这些障碍,才能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。这些障碍中,有些与硬件及配套设施有关,不妨称之为“硬障碍”;有些与远教资源本身及相关软件有关,不妨称之为“软障碍”;有些是游离于软硬件之外,与学校管理、人员素质有关,不妨称之为“潜障碍”。现加以阐述,供各位同仁参考。

 

一、农远工程的“硬障碍”

从表面上看来,农远工程是设备的添设,专用教室的启用。模式一是教学光盘点,配备有电视机、影碟机以及成套资源光盘;模式二是卫星教学接收点,配备有电视机、数字卫星接收机、多媒体计算机各一台;模式三是计算机网络教室,配备有教师机1台,学生机若干台。除此之外,有的地方还有多媒体教室,配备有电脑1台,投影机、影蝶机、音箱等必要设备。

这些现代教育设备的添置,如同为农村中小学打通了“信息高速公路”,为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农村中小学奠定了基础条件。然而,正如高速公路运营后期需要不断地维护一样,农远工程也需要后期的维护工作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农远工程可持续跨跃式发展。否则,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,都会成为农远工程应用的“硬障碍”。

1、设备配备规模小。农远工程的设备安装是以学校为单位建设的。学校往往只有一套设备安置到固定教室里,某一时间只能满足一个班教师、学生的使用,大家使用轮回周期较长。这样,就会出现有些科目想用远教设备资源却用不上;有些老师申请了但不能如愿安排。几次三番之后,教师就丧失了使用的信心,甚至放弃使用。

2、后续配套不到位。农远工程建设中,国家配备的只是现代教育设备,如电脑、电视、影碟机等,还需要自行配置桌、凳等辅助设备。笔者在走访中发现,由于多种原因,某些学校远程专用教室的辅助设备难以保障。有些学校远程专用室至今没有配备桌凳,学生上课必须自带凳子;还有些学校,由于房屋短缺,远程专用教室还兼有其它用途,教师上课必须与相关管理人员协商。这些现象情况的存在,给教师上课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障碍。久而久之,教师便失去利用远教设备的兴趣,农远教室成为了一种摆设或徒有虚名就不足为奇了。

3、设备维修难及时。农远设备都是通过政府采购,集体招标购得,免费保养服务为1-3年。在前期维修服务还算是比较及时的。而过了保修期,服务质量就有所下降,有的甚至更换了服务商,设备维修无人问津,再加上维修费用需要学校支付,遇到金额较大时,维修往往被搁浅,相应的现代化设备也便成了废物一件。

4、上网条件待提高。众所周知,接上互联网是优质资源流向农村中小学的必要先决条件之一。然而,在一些学校由于地理条件、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,难以满足教师随时随地上网的要求。更有些学校,至今还是只有1-2台电脑能上网,而教师从上网搜索到上课使用资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。这样的上网条件的限制,往往限制了教师上网的积极性,课程资源难以得手,相关设备遭到冷落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 

二、农远工程的“软障碍”

透过现象看本质。农远工程的实质是优质资源被农村教师“二次开发利用”。然而,当农村教师真正要去利用这些国家提供的优质资源时,却发现这些优质资源难以贴合农村实际,存在着一些不可逾越的“软障碍”,使优质资源的应用陷入一边是大量闲置,另一边却是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。

1、课例资源城市化、小班化严重,不贴合农村实际。笔者在一所采用模式一的小学看到,电视机、影碟机上布满了灰尘,多数光盘连包装还没有打开,足以证实利用率极低,随即找来几位老师座谈,得知光盘资源的授课教师多数是城市中教师,学生是城市中的学生,有的还采用的是小班化教学。由于文化背景、知识水平、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差异存在,适用于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课堂模式很难适合农村学生的需要,尝试利用的结果还不及传统课堂效果明显,三番五次之后,就再也无人问津了。

2、课例资源完整体、衔接性明显,教师难以取舍删减。播放课例中的某一片段或是某些片段,这才是授课教师真正所需要的。农村教师如果能选取片段有机地“嵌入”到自己的教学计划,然后融入课堂教学过程,这才是最理想的方式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过程中,我们常常看到,资源所创设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严重脱节,资源中师生与现实中师生的关系有很大差别,取舍任何一段“再利用”,用来烘托课堂氛还可以,想真正地化为“已”用,实在是太困难。久而久之,也就没有教师再这样备课了。

     3、“积木式”、“模块化”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。正如千姿百态、样式迥异的高楼大厦所用原材料都是钢筋、水泥、砖头、瓦块一样,教师希望拥有能自由组合、快速拼装的“积木式“、“模块化”原材料,然后经过自己的“二次拼装”,创造设计出个性特色鲜明的课堂。然而,国家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大都是逻辑严密、特点鲜明的成套资源,只能“整体搬家”或“片段搬家”,很难“二次开发利用”。  这样,所谓的优质资源无“师”问津,就不足为奇了。

 4、课件流程固定,其内容很难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修改。课件是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的有力利器,其重要性不言而语。然而,当我们使用农远工程所提供的课件时,很容易发现课件程序都是被编译过的程序,很难看到源程序的身影。更有甚者,对课件进行了加密技术处理。这样的课件能被教师修改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,很难融入教师的“个性”,根本无法“二次开发利用”。这样,就造成制作精美的课件难以完全切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而被搁浅不用。

 

三、农远工程的“潜障碍”

如果说硬件设施基本齐全、优质资源基本满足看作是农远工程的“万事俱备”的话。那么,人员配备到位、管理措施到位,就算是借“东风”了。笔者在深入调查走访中发现,有的学校正是因为“东风”的欠缺,造成了大量远教设备的闲置或搁浅,形成农远工程的“潜障碍”。

1、领导认识不到位,各项措施难落实。校长的教育观念、对远教重视程度,直接决定着学校远教设备的命运,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。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效率,上级要求各校成立农远工程领导小组,建立常规管理机制,制定各项规章制度。然而,由于以成绩升学为前提,急功近利的思想占据上风,再加上农村中小学信息相对闭塞、教师相对薄弱的客观存在,当农远工作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时,往往是农远工作避让于其他工作。譬如,某学校的光碟播放室几乎成了“万能教室”,5年里一度被当作图书阅览室、生物实验室、德育展室、会议室等功能教室使用。

2、管理技术人员任务多而重,待遇差,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远教工作中。“农远工程”的设备管理技术人员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力军。然而,由于农村中小学规模相对较小、教师资源相对薄弱,许多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的。特别是某些师资严重短缺的学校,远教管理技术员还承担着繁重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。不仅如此,设备维修、网络管理、网站管理、汉字录入,凡是与计算机有关的都得统统包揽,简直就学校里的“打杂工”,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,什么事需要就做什么事。就这样加班加点毫无怨言,可年终评优评先总是靠边站,报酬待遇难以兑现。长期以往,相关人员失去了工作热情,对上级的要求怠慢处理,对任课教师的使用请求随声附合,远教育资源成为学校的“奢侈品”,唯有公开课、观摩课,才得以“暂露头角”。

3、教师培训难以持续,使用水平急待提高。众所周知,玩转远教设备,仅靠管理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,需要的教师全员参与,做到人人敢用、会用。这就要求对全体教师进行应用资源的素养培训,不仅有熟练运用相关设备的培训,还要有相关理论与应用知识的培训,更重要的资源与课程整合的“二次开发应用”能力的培训。农远工程实施初期,许多学校按照上级的指示,曾对教师进行了1-2周的技术培训,这些培训只是“水过地皮湿”,根本无法满足日常使用远教设备的需要。有的老师只好遇课“临时抱佛脚”,请求远教管理技术人员的帮忙,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
4、受制多重部门管理,不利于工作的开展。身兼数职的远教管理人员受制于学校多重部门的管理:教学上受制于教导处;设备维修上受制于总务处;网站建设上受制于办公室;教师培训上受制于教科室。这样多头管理的结果很容易造成某一时段事情的扎堆,不得不加班加点,搞得身心疲惫不说,有时甚至会停、调课,服务于其他工作。

 

综上所述,在农远工程推广实施的初期,着实存着种种不利于农远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“人为”障碍。但是,不论是“硬障碍”、“软障碍”,还是“潜障碍”,都不可能永远成为农远工程应用的“拦路虎”。只要我们上下一心、高度重视、精密部署,想法设法,这些障碍都只能是“纸老虎”,不懈一击。农远工程落到实处,教育公平的明天将指日可待。

 

参考文献:

[1]张清泉.推动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[J].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,20096.

[2]赵彦俊.西部农远工程光盘资源“本土化”思考[J].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,20093.

[3]杨晓宏等.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[J].电化教育研究,20081.

[4]张新明等.农远工程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调查与思考[J].中国电化教育,20084.

   (该文在济源市现代教育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)

 


上一篇: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创建和谐师生关系
下一篇:如何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

济源微信营销